“海派”作家
陈丹燕
代表作“上海三部曲”
年2月28日,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。
对于当时大多数上海人来说,有些稀奇的是,到了下午,连续阴沉数日的天空放晴了。
阳光从云翳中钻出,洒落在了冬日的草木。
很多人不知道,就在那时,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,乘坐专机离开上海。
少女陈丹燕却是知道的。
半个世纪前这一“跨越太平洋的握手”,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,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,还对生逢其时的无数个体产生了潮水般的影响。
陈丹燕就是其中之一,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暨“上海公报”发表50周年之际,她与记者聊起这些年来自己经历的“美国往事”。
陈丹燕
★
从英语老师到“凤凰”牌毛毯
难得碰上艳阳天,人们总要把家里的被褥衣物拿出来晾晒一番。
陈丹燕却记得,那天自家所在的这条马路上,“没有一户人家晾衣服”。
“因为美国代表团的车队会经过这里。”她解释道,沿街晒被子多少有碍市容,为了不给美国客人留下不好印象,家家户户都“屏”到车队离开,才把要晾晒的衣被拿出来,齐心保障了街道的整洁。
尼克松离开后不久,陈丹燕妈妈就郑重地告诉她:“我们准备给你请个英语老师,来教你学英语。”
那个年代,她的父母敏锐地意识到中美关系破冰后可能带来的变化,早早为女儿做起了规划。
曾经作为国礼的“凤凰”牌毛毯,也进入了陈丹燕的生活。
年12月,上海第一毛纺厂、第十八棉纺厂等单位接下为尼克松定制精美礼品的任务,选用马海毛和澳毛为原料,制作出了厘米×厘米、重量3.26公斤的高级全毛提花毯。
图案围绕牡丹、菊花等意为华贵、美好、长寿的花卉展开。
陈丹燕说,上海人称这种花型为“四菜一汤”。
随着周恩来总理把这条毛毯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访华团队,国礼的荣誉传到了消费市场。
同款毛毯以高出普通毛毯3倍以上的价格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等大型商场销售,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。
20世纪70年代后期,“凤凰”牌毛毯同“上海”牌手表、“凤凰”牌自行车,“蝴蝶”牌缝纫机一样,逐渐成为馈赠新婚佳人的礼品。
陈丹燕结婚时,妈妈就为她添置了一条国礼同款毛毯作为嫁妆。
年,13岁的陈丹燕
★
绿野仙踪般的交流空间
长大后的陈丹燕成了一名作家。
年,她接到一则消息: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她参加新一年的“国际写作计划”。
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是一个蜚声全球的国际文学交流项目,它的创办人聂华苓和保罗·安格尔夫妇曾因创办和运营该项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。
年以来,已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作家到爱荷华大学交流学习。
中国大陆作家的加入始于年中美建交之后,40年来的访问人数已达60余名,其中包括汪曾祺、北岛、莫言、余华等著名作家。
“这简直像个梦。”怀揣着激动的心情,陈丹燕在当年秋天来到了爱荷华城。
这个美国中西部小镇有着大片大片的玉米田,刮起龙卷风的时候,仿佛能把人带到绿野仙踪的世界里。
和陈丹燕同时参与国际写作计划的中国作家是莫言,其余则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余名作家。
他们在校园和书店里举办朗读会,朗诵自己的作品,介绍本国的作家。
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的作家写了一首英文诗,提到“爱荷华河不断流淌”,另一位奥地利女作家则调侃“水当然会流了”,大家齐声大笑……
这些美好的相处瞬间在她记忆一角徘徊,总是难忘。
尽管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,世界各地的作家在爱荷华大学找到了理想的交流平台。
陈丹燕说,为期4个月的项目对她的写作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而“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真挚的交往,是多么令人怀念”。
年,陈丹燕在朗读会上
★
朴素善意方显珍贵
陈丹燕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背包客。
漂洋过海,旅途串起中美交往中点点滴滴的印记。
年,她为参加女儿婚礼前往美国,借此机会和家人一起走上了“华工之路”。
从当年满是华工的“淘金热”所在地,到华工付出艰苦努力的太平洋铁路,她一路寻访。
就在寻访途中,陈丹燕偶然进入一座纪念华工的博物馆。
令她惊讶的是,馆内一面墙上满满都是中国人的姓名。
馆长是一名年迈的美国人,他解释说,这是因为很多华工定居美国后,往往把名字改成美式名字,久而久之,他们的中文原名便湮没了。
为了纪念这些为美国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华工,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华工的中文名,以示不忘过去。
“听完我们都非常感动。”陈丹燕感慨,这位美国老人并不是一个混血儿,只是希望为华工找到原名,证明这些人曾经来过美国。
可见,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、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始终存在。
从见证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性时刻,到参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,再到寻访百余年前的先辈足迹,中美发表上海公报50年来,陈丹燕一直相信,“这种朴素的善意会支撑我们携手走向未来,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”。
作者|周程祎
来源|上观新闻
编辑|东方网袁汉
部分素材来自网络
长按